首页 >> 国内外科技动态 >>国内 >> 反重力控制技术真的能梦想成真吗?(下)
详细内容

反重力控制技术真的能梦想成真吗?(下)

            作者: 中国三江航天集团研究员 刘世良


3、美国反重力飞碟研制状况的揭秘

  美国是否正在研制反重力飞碟,一直以来外界都处于猜测状态,而且这种飞行装置的飞行原理是什么,内部构造是怎样的,都一无所知。直到最近英国黑客加里·麦金农于2001年到2002年间,入侵了包括美国军方、国家航天局(NASA)在内的多个敏感部门的计算机网络。获得了部分研究资料,美国正在做的研究情况以及美国正在研制的碟形飞行器的大致结构才稍微被人们所了解。
美国反重力飞碟的中心驱动控制室的结构布局情况如图1所示 。一是安装在中轴线上提供和驱动内盘旋转的电机;二是控制室下半部分提供给电机能源和操控设备电力的核反应堆的一整套设备;三是控制室上半部分的人员活动区和操控台;四是控制室周围很厚的墙壁。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墙壁,它是一层厚的隔离层设备,用以阻隔来自控制室外部周围区域的反重力飞碟的旋转内盘上面产生的超级强大的电场和磁场。为了保证中心驱动控制室内部的人员安全以及电子设备能正常工作,用隔离层把外界强大的电场和磁场屏蔽阻隔开来是非常必要的。

现将反重力飞碟启动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的整个过程简扼描述如下:首先是中心发动机室中的引擎带动边缘带电的内盘(见图2中所示,带电内盘为径向导电的齿状内盘)开始旋转,旋转着的带电内盘在盘的周边产生了一圈圆形电流,圆形电流产生一个垂直穿过内盘平面的磁场。运动着的内盘周向切割圆形电流生成的磁场的磁力线,在内盘上产生一个径向电势差。这个电势差和电感外圈的共同作用,使得内盘周围边缘带上了更多的电荷,更多的电荷在圆盘的转动作用下产生更大的圆形电流,这个圆形电流又产生新的磁场…。如此循环往复,使得转动的带电圆盘上产生电磁爆发自激励机制。当圆盘旋转速度超过某一极限速度时,边缘总带电量将是一个不稳定函数,此时圆盘边缘的电荷积聚过程将变得不可控制,圆盘边缘的带电量迅速趋向无限大。实际上,它是一个大量静电荷,随内盘转速的提高,在内盘边缘自我激励加速积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并激发了电磁爆发机制。并通过电磁爆发机制产生了强大的电场和磁场,进而产生电磁力推举整个飞碟升空。



   从上述资料显示,美国人已经对反重力飞碟有了较长时间和较深的研究。但是问题是从2000年美国掌握反重力装置工作原理并进行研制试验以来,直到现在已经有8年的时间了,为什么美国军方的反重力飞碟还没有被大家所了解和认识呢?经分析,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保密原因,从战略意义上讲,军方时刻都在考虑美国的战略安全。如果能够研发出深空星际旅行的工具,找到一条通往宇宙深空的便捷通道,对于实现美国军方的政治野心的帮助之大,也是不言自明的。如果真的发生世界大战了,掌握了这一技术的美国甚至可以选择核武毁灭地球,然后星际移民。如果能掌握这样好的技术,当然不能公开。

二是相关技术可能还不成熟,目前还存在一些尚未克服的难点和技术瓶颈问题。那么到底存在哪些技术难点和瓶颈呢?经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技术难题:A、是要使内部转盘产生异常高的自转角速度;B、是电感外圈与内部转盘的电绝缘问题;C、是高强度电场和磁场对电子控制设备的屏蔽问题;D、是高强度电场和磁场环境下的生命保障系统;E、是高强磁场区域内的对外通讯和联系等一系列问题。其中,电感外圈与内部转盘的电绝缘问题,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瓶颈问题,提高电感外圈与旋转内盘之间的抗电击穿介质圈层的耐压特性很重要。这一技术问题不解决好,反重力飞碟就很难研制成功。


关于我们

业内涵

企业理念
联系我们


物理痛点与创新亮点
双作用力定律起源
双作用力物理理念

线性理研究

国际重点动态一
国际重点动态二
国内重点动态一
国内重点动态二


双作用力驱动技术简介
双作用力产品技术

创建结构物理文明专栏

什么是“力”
什么是双力驱动
手机网站

手机网站

基础研究学科
网站备案
冀公网安备13098202000357号
津ICP备2021003978
企业论坛
企业地图
创建结构物理文明
不亡国耻
中国基础研究现状
十大核心基本公理
专利求证的非线性物理量
在线客服
- 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