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需推进剂的推进器无需推进剂的推进器
通常来说,一个大型的任务需要一个大型的卫星,然而编队飞行则可以让小卫星胜任大工作。让一群卫星按照既定模式来飞行,就可以把它们变成一个感应阵列,这样一来就可以覆盖更广阔的地域。这项技术潜力巨大,然而局限在于它需要更多的推进剂来维持轨道,因此卫星的寿命变得更短了。如果用火箭来作为推进器的话,也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的卫星,或者对传感器造成干扰。 电磁编队飞行技术(EMFF)则不需要担心推进剂的问题。运用磁铁和反应轮,这些卫星能够在不使用推进剂的情况下改变轨道高度,甚至旋转。卫星之间可以改变磁极来靠近或者排斥对方,转向,或者改变相对位置。这些改变都不会影响到编队的重力中心。这项技术成熟后可以应用在干涉仪、天文望远镜上,每个卫星都能产生人造重力,或者产生磁场来抵御太阳风暴,也可以利用旋转能力把太空垃圾甩向更安全的轨道。然而也需要解决超导线圈、高速反应轮和降温的技术问题。RINGS系统已经通过了2D实验,在飞机的抛物线飞行中也得到了试验,这次在国际空间站上可以做更长期的试验。进行这项试验的同时还将测验空间中无线充电技术,为EMFF做足准备。 NASA测试无需推进剂的火箭 腾讯科学讯(罗辑)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从来不缺乏创新性的发明创造,当人类进入深空后就面临动力系统的问题,传统的化学能火箭在深空飞行中无法持续数十、数百年,因此我们就要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动力系统。 来自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使用基于微波推进技术的发动机不需要推进剂就可以产生推力,本项工程的最新成果已经在7月31日公布,如果该技术实用化后将大大降低航天器的燃料携带量,未来的航天器将更加便宜和快捷,能抵达太阳系内任何一处需要探索的行星、卫星,人类的足迹将遍及太阳系。 美国宇航局在克利夫兰举行了第50次联合推进会议,会上NASA的团队进行了论文交流,提出了一种量子真空虚拟等离子体推进器的动力装置,其产生的推力不属于任何一种经典电磁现象,其独特的推进模式被命名为射频谐振腔推进器。该动力系统是独一无二的电推方案,与传统的电推发动机不同,应用了量子真空的原理,是未来航天器动力的革命。 美国宇航局目前测试的航天器动力方案可追溯到英国研究人员罗杰·索耶(Roger Shawyer)所提出的无工质推进装置,其被命名为EmDrive,该引擎的原理比较简单,可在一个封闭空间内产生一定的推力,推动宇宙飞船前进,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为2000年,12年后美国宇航局的研究表明类似的航天器动力是可行的,利用该原理有望打造出未来航天器发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罗杰·索耶的无工质推进装置在2000年时无人问津,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该动力违背了物理定律,许多人都嘲笑这个设计,但现在这个设计被证明是可行的,唯一认真对待这一问题的是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根据2009年的报道,研究团队使用了超导体作为共振腔的材料,并获得了可观的输出功率,2013年,新概念电推进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在实验模型的测试中产生了30至50微牛的推力,当然这个推力比现有的航天器动力要小得多,比如低功率的离子推进器要小千分之一左右,距离实用化还比较远 微波发动机 无需推进剂据新华社电 美国数字趋势网站8月2日刊发题为《“不可思议的”发动机将永久改变太空旅行》的报道称,英国高级工程师罗杰·肖耶可能很快就会引起很多关注。当他刚刚制造出现在称为EmDrive的发动机时,还没人把它当回事。但在2012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一群中国科学家也建造了这种发动机,而且成功了。 肖耶的EmDrive结构简单,而且很轻。它的推力是由“在密闭容器里回弹的微波”产生的。这个发动机能用太阳能来提供电力从而产生微波。此外,它还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推进剂,因此它可以一直工作到硬件停止工作为止。 而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制造出了一个能产生720毫牛顿力的此类发动机,这足以成为一个卫星推进器。 “试验结果显示,作为一个独特的电子推进设备,射频共振腔推进器产生力的方式不符合任何传统的电磁现象,因此可能显示出了与量子真空虚拟等离子体的一种相互作用。”研究报告说。 报道称,美国航天局对这一发现有何计划目前还不得而知。
|